面對世界之變、時代之變、歷史之變,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全新概念,并指出“科技創新能夠催生新產業、新模式、新動能,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”。
這一重要論述是對生產力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和全面把握,對抓住歷史性機遇、推動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指導意義。
一、從歷史邏輯出發,生產力的每一次重大變革都與科技創新密切相關
20世紀后半葉開始的第三次工業革命以信息技術為標志,引領了新的“技術-經濟”范式變革,推動人類社會進入信息化時代,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深遠影響和關鍵作用日益突出。
進入21世紀,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向縱深發展,一批原創性、顛覆性科技創新成果持續涌現,數據等新型生產要素創新活力進一步釋放,產業數字化、智能化、綠色化加速轉型,對勞動者素質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,同時也大大豐富了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內容和類型,為新質生產力發展、塑造與之相適應的新型生產關系提供了現實條件。
二、從國際經驗來看,后發國家在趕超過程中往往通過承接技術轉移等方式獲取先進技術,技術進步路徑單一,要素結構優化滯后
受制于傳統經濟發展方式,即使某些技術實現突破或在部分領域取得領先,如果不具備自主創新能力,也很可能在激烈的科技競賽中落后。其中,一些國家和地區很可能因為結構嚴重失衡導致生產力發展停滯不前。
這也意味著,如果發展戰略思路囿于傳統要素稟賦和靜態比較優勢,過度依靠技術引進發展產業,而不是通過推動科技創新、提升全要素生產率轉向內生性發展,就很難實現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轉型,也難以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。
經過長期努力,我國科技實力顯著增強,不少領域從跟跑向并跑甚至領跑轉變,戰略性新興產業、未來產業正在發展壯大。同時,我國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開放,為培育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了日益完善的創新體系、超大規模的國內市場、高質量的產業載體和更高水平的開放環境,以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創新具備更加堅實的基礎支撐。
面對未來,我們要始終堅持科技創新與制度創新“雙輪”驅動,統籌推進深層次改革與高水平開放,完善國家創新體系,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,加大基礎研發投入力度,提升原始創新能力。
同時,引導企業和科研機構聚焦前沿科技,增強產業鏈供應鏈自主可控能力,培育和發展以高科技、高效能、高質量為特征的新質生產力,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,不斷激發創新人才主動性和創造力。
這樣才能推動我國經濟從傳統要素驅動和投資驅動轉向創新驅動,從數量擴張轉向質優量增,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。